11月14日讲座 杨朝勇教授:微流控赋能临床肿瘤活检

发布日期:2025-11-13浏览次数:




报告人:杨朝勇教授 厦门大学

报告时间:2025年11月14日14:30

报告地点:科技园阳光楼2楼会议厅

组织单位:福州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

联系人:林冰倩

联系电话:15160014890


报告人简介

杨朝勇教授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研究方向为核酸化学生物学,生物分析化学,在微流控芯片设计、核酸适体筛选、液体活检、单细胞时空组学测序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近年承担了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课题等重要项目。在Nature Biotechnol、Nature Commun、Sci. Adv、PNAS、Angew、JACS 等刊物发表论文380余篇,论文被引超过 25000 余次,H指数82。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突破国外垄断并已产业化落地。担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核酸分析分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是国际上10余家学术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获得中美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中国青年分析化学家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


报告内容简介

临床肿瘤活检是指导精准治疗的金标准,但仍存在临床取样有创、识别分子稀缺、痕量靶标易漏和微环境信息不全等不足。微流控技术凭借耗样少、传质快、通量高、集成易等优势,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全新范式。我们聚焦“微流控界面化学调控”设计策略,发展了一系列微流控活检新器件新方法。首先,我们整合微流控平台与高通量分子进化策略,筛选并获得多条被国际广泛采纳的经典核酸适体,为临床活检提供了系列特异识别分子。通过将分子识别元件与微流控精确操控耦合,我们构筑了循环肿瘤细胞及外泌体的高效富集与检测器件,显著提升了液体活检的灵敏度,为肿瘤无创动态监控提供了新工具。进一步地,我们融合流体操控与化学代谢标记技术,开发了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新技术,实现了细胞异质性的精准刻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微流控界面化学与核酸空间编码策略相结合,发展了高灵敏空间空间分辨多组学测序新平台,为深入解析肿瘤微环境的空间组织特征及分子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福州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

2025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