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融媒中心讯/高校,是创新动力和人才资源的结合点,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福州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开启新一轮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校地合作,有规划地搭建校地校企“朋友圈”,有组织地开展政产学研合作,走出了一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效益的社会服务道路。
强化学科对接
开展有组织的社会服务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国龙认为:福州大学建设具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东南强校,关键词在“一流”二字,不仅办学实力要一流,服务能力也要一流。要扎根八闽,立足东南,辐射全国,主动对接福建省“四大经济”,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做到服务“四大经济”有深度,支撑地方产业体系有力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有贡献,服务领导决策有亮点。要做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推进产学研用协同,打造发展“命运共同体”,全面提高贡献度,做“离不开”的社会服务。
有组织的科研和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并驾齐驱,成为福州大学研究最前沿的科学、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双擎。福州大学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双组长的校地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筹下,聚焦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对接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发挥学科优势,启动新一轮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地合作工程。在此基础上,有规划地对接行业、厅局和企业,搭建行业、厅校合作朋友圈。坚持“学校主导、学院主体、教师主角”的工作思路,强化学科+对接,探索建设“一院一行N企”“一院一厅局”“一地一精品”等科转主导模式,依托相关学院,协同行业主管、龙头企业等共同组建产学研联盟,推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共建大平台、开展大合作、促成大转化。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号角鼓舞下,福州大学聚焦国家战略,着眼福建省“四大经济”发展需求,2021年以来,福州大学与福建福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冷链产品外包装表面病毒的在线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装备“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快速检测微生物(包括新冠病毒)技术入选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攻关组颠覆性突破性检测技术;与紫金矿业集团、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三聚环保”)共建国内首家“氨-氢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平台”;与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建“福州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与中国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签署了海上固定式风机支撑结构一体化设计平台联合研发协议……
福州大学用“别人两步、我们一步”的要求,跑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的加速度,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使命在肩,福州大学全速前进。
驱动绿色引擎
助力能源产业发展
“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院士提出:要面向国家“双碳”重大战略目标,围绕生态福建建设,根据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坚持“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布局新能源专业,发挥福州大学在太阳能制氢及氢能利用等科研领域方面的优势,助力地方能源产业发展。
聚焦“氨-氢”。作为我国氨工业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组建了一支在氨能源催化领域具有国际科学和技术领先优势的创新群体,以“氨能源催化工程”为突破点,以工程化为目标,贯通以氨为能源载体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氨储氢—氨能源”“零碳循环”技术路径,在“合成氨催化”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国际领先优势:组织开展“氨-氢”绿色能源重大技术攻关,创制出系列新型低温低压合成氨催化剂和低温氨制氢催化剂,突破了“氨—氢”能源循环的关键技术瓶颈,为发展“氨—氢”特色能源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北京三聚环保成立合资公司——福大紫金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年2月,成功开发了3千瓦级“氨—氢”燃料电池发电站并正式交付中国铁塔龙岩分公司,这是国内首套“氨-氢”燃料发电站,实现了氢的即产即用和安全高效发电,解决了氢气的储存运输难题,具有零碳排放、高效率、高安全性、无噪声、在线检测、智能控制、多能联供等综合优势,可满足医院、学校、居民区周边基站对安静可靠应急用电的需求,为通信基站、数据中心、海岛离网用电等各种场景的应急备电、离网供电及热电联供提供安全清洁高效解决方案。
2022年4月,福州大学与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推进“氨-氢”能源技术国家科技示范项目。8月,全国首座“氨现场制氢加氢一体站”示范项目在福州落成,标志着氨制氢加氢技术进入应用示范阶段。项目解决了高密度储运氢气的安全性问题,降低氢气储运成本,实现氢气现产现用,为零碳“氨-氢”能源利用打造闭环产业链。
聚焦绿氢与储能。福州大学成立了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研究院,以“绿氢制备与利用”“先进储能材料”为突破点,面向新能源产业,研究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致力于开发核心材料与关键部件,集成新能源系统与制备新能源装置。对接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新能源行业领头企业,在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立了学科公司-福州骏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鸿氢能产业研究院,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新能源先进技术研发平台。
厚积薄发,聚焦我国发展能源产业存在的“卡脖子”难题,福州大学坚持产学研用融合,携手行业领军企业,布局新能源产业领域同盟发展,共同促进新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助力福建省绿色经济加速发展,为加速国内新一代“零碳”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航道。
深化数字赋能
助推高质量发展
“数字福建”开创了中国数字省域系统工程建设的先河,也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数字福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基地,福州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成立以来,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数字经济、电子政务、数字文化、智慧社会和数字生态等领域,开展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和标准规范研究,组织数字科技研发,促进成果推广应用和数字产业发展,数字赋能成效显著。
为国家标准化战略贡献福建智慧。先后承担了3项ISO、8项OGC等国际标准的主要研制,首次完成了模块化方法应用于地理信息服务国际标准的理论证明和测试验证,成果入选ISO/TC 211典型案例。已发布的ISO 19105:2022国际标准《Geographic information — Conformance and testing》(中文名:《地理信息——致性和测试》),是我国首次主导ISO 19100系列中的基础标准制修订工作,有力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贡献度和话语权。
服务数字经济。围绕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在全国率先研发了统一标准、统筹利用、业务化运行的系列大数据平台。包括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政务服务总线(业务协同平台)等,为福建省公共数据的管理治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成果获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最佳实践”。
服务海洋经济。构建了首个全球遥感海洋热含量数据集,为海洋暖化、环流变异、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联合国IPCC等提供数据服务,研究成果和数据产品被国际权威《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采纳,并入选2021、2022年度《地球大数据支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海洋暖化评估作出了福建贡献。
服务绿色经济。融合多源卫星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水动力模型,研发了“流域-河口-海岸带”水环境定量反演方法,为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提供支撑;研发了森林资源遥感调查技术,在34项行业任务中全面应用,集成多时空分辨率遥感的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技术在福建省10多个重点县应用;研发了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大尺度、长时序自动遥感制图方法,揭示了我国城镇化占用耕地的非均衡性规律。
服务文旅经济。对标现代产业学院,为应用型高校打造文化旅游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传统优秀文化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营造沉浸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环境,助力探索新时代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有力支撑高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福州大学不仅集聚了一批引领数字福建的中坚力量,也孵化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福大北斗通信科技公司等高企,自主研发、建设了北斗星基多网融合应用平台,这是省内唯一为海陆空提供通信定位服务的卫星平台。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组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团队,不断推进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如与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福建中锐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福建省水利智慧监测与洪涝预警工程研究中心,与中麾(福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麾元宇宙”研究院,与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与智慧政务”研究院,与华为签约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等。通过校企校研合作共建创新研发平台、协同育人基地等形式,挖掘和发挥合作伙伴比较优势,打通实验室科研成果到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这是福州大学实施工科提升计划的重要举措,是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基础设施,组建跨学科、跨学院团队,开展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集成优质学术资源,培养形成新的高水平学科增长点的重要尝试,将有助于福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更好地服务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国家战略需求。
学科交叉融合
谋划医疗健康引领
福建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福建建设”,而当前我省医学学科发展的创新模式、教育模式、医疗健康模式面临重大挑战,如何探寻新的思路?福州大学大胆探索,医工交叉、科教融合,着眼“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贡献新的智慧。
福州大学具有丰富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经验,具备在化学、生物医药、医用材料与器械、健康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医工交叉相关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综合优势。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和酝酿,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建省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福州大学携手在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等方面优势突出的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同成立“福州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
这是福州大学新一轮“双一流”新兴学科建设中的“医工融合”重点布局和发展生命健康领域的新起点,是福建省肿瘤医院建设国内一流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和福建省高水平癌症医学中心的新起点。研究中心的成立,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前沿研究为支撑、创新应用为重点、产业带动为出口,积极助力医工融合技术源头创新力的提升,助力福建省肿瘤预防事业的发展。
本着“医工交叉、科教融合”的合作理念,研究院重点研究方向主要为生物医用材料、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及医疗器械与康复。围绕疾病治疗、组织修复等临床重大需求,开展药物载体材料、抗菌材料、修复材料等前沿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研究针对病毒、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力争打造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药物创新中心;面向重大疾病防控与综合诊疗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开展专病大数据系统设计、数据汇聚与治理技术、数据可信共享与隐私保护、肿瘤早筛与精准诊疗等研究,形成疾病预防与全周期辅助诊疗的技术创新;围绕重大疾病防控需求和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融合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重点开展即时检测仪器与配套检测试剂、智能康复预测与监控仪器等研发,针对高传染性环境中非接触式医疗机器人研究,健康监护可穿戴设备与护理机器人的研究,推动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研究、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
立足校地合作
助力美丽乡村振兴
进入“十四五”,新时代的科技特派员迎来乡村振兴的伟大重任。
福州大学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与人才优势,融合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重点专项研发等多个国家级课题成果,结合科特派行动,组织了以福州大学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为代表的60多支科技服务团队,以校地、校企合作为抓手,深入福建省九地市及多个县(区、市),巩固扶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深耕地方挖特色、凝练文化激动力、“三生”规划绘蓝图、技术植入兴产业,承接了福建省诸多市县区城乡规划、乡村振兴示范带战略规划、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整治规划设计、产业发展规划、文化民村民居保护提升规划等等,形成了“5+农业”的农业产业模式、“文、旅、农”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学院合作”校地帮扶模式、“一镇多村联编”共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红色美丽乡村、乡村教育基地以及共建科技服务基地、乡村振兴站、科特派工作站等,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推绿色经济、特色产业发展,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福州大学新一轮校地合作以南平市为首站,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在市校合作中绽放能量之光。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南平市的发展思路。在此背景下,福州大学与南平市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校地合作,共求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探索南平市乡村发展新模式。以数字技术支撑“数字乡村”建设的新方法论体系,打造“综合决策大数据支撑平台”,查找“乡村病因”,提出“治疗方案”,为乡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星村镇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通过构建武夷山市星村镇CIM数字底座,依托多源数据及空间模型分析与模拟技术,从城镇病治理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空间资产统计、道路交通优化、人口公服匹配、重点产业整治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建立相关的具体评价方法研究应用,以此作为星村镇整个体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剖析现状空间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对应提出镇区空间、交通、公服设施和产业优化策略,以数字技术赋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打造星村主题小镇的数字化建设。
在邵武,福州大学以创新规划编制、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这一切入点,按照“一镇多村联编”的规划编制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产业扶持连编模式、资源互补连编模式等,在拿口镇镇村联编试点工作中,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划定和管控,突出镇村产业的策划和引导,统筹安排镇、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对接,真正实现“多规合一”。以拿口镇加尚村为试点村,结合党建实际工作,运用“互联网+”理念,打造专注于党务管理和党建创新的乡村数字党建系统;依托地理信息技术搭建数字村庄可视化系统,对村庄全域进行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构建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环境和乡村治理可视化三维实景图,以“一图感知”的方式实时掌握生产、生活、生态变化态势,以信息化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与联动,从而达到乡村治理“智”治。
南平只是新一轮校地合作的起步,福州大学科技人员活跃在八闽大地:对接龙岩市永定区,开展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工作,为永定区岐岭镇下山村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打造智慧生态乡村,打造以“深红忠义下山”为主题的乡村文旅特色品牌;提出金谷溪岸艺术文化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为闽南侨乡安溪金谷描绘一幅以文化艺术为出发点,以溪岸艺术园为核心,集文化艺术、生态文明、产业协调发展的融合体的发展蓝图……用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植入美丽乡村建设,在支撑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遗产发展保护等多方面工作中展现出高校力量。
精准对焦问题
打造特色品牌智库
高校智库是建设我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是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福州大学在福建省率先启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围绕国家和福建省发展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等现实需求,经过多年精心组织,突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优势,推进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协同的智库建设,先后获批设立了中国侨乡(福建)研究中心、“中国民间艺术研究院”等28个省部级智库平台;与民建福建省委、农工党福建省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省民宗厅、省委国安办等厅局合作共建福州大学民建经济研究院、农工党福建省嘉锡智库、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福建省海外利益安全研究基地等20多个协同智库平台。
福州大学坚持立足多学科发展特色和地缘特色,打破学科壁垒,集智聚力,凝练主攻方向,努力打造品牌智库:深挖福建省民族与侨文化等特色,服务中央决策;围绕“数字经济”“碳中和”“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组建三支高端智库研究团队;福州大学论文被世界卫生组织《新冠信息疫情健康风险数字应对政策简报》收录采纳;多篇高质量建言成果获得各级领导批示;与国家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研发与主编的年度《海洋文化蓝皮书·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3年……通过校内校外协同攻关,持续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打造服务福建、服务国家、服务全路的新型智库,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州大学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在开启“具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新征程中,骞翮思远翥,福州大学将坚持特色发展,有组织有规划地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更深更广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强化辐射引领,全力助推福建省“四大经济”发展,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